學科審批改革
  是個良好契機
  □ 採桑子(武漢 職員)
  堪稱高校辦學指揮棒的高校重點學科審批始於1986年。隨著時間推移,重點學科審批的爭議越來越大。行政過度干預、審批嚴重走偏,屢屢發生一些高校為評上重點學科,弄虛作假、公關評審等違規行為。(4月2日《人民日報》)
  高校重點學科評選和審批曾對引領中國大學的發展方向,起到過良好的指引和推動作用。不過,因權力運用不透明、審批黑箱化以及攻關密集化,而導致審批的功能紊亂,最終讓高校陷入尷尬境地。一方面,高校想盡法子弄虛作假、打點攻關;另一方面,審批方無法拒絕誘惑、不能把握標準,這些無疑都加劇了重點學科審批的“異化”。
  這是一種有悖於良好初衷的雙輸。許多業內人士感嘆,學校整天為“受審”發愁,為重點學科建設不惜花巨資挖人才、引團隊、公關評審,可謂想盡辦法,還是難以看到重點學科建設的實效。最終國家投入的資金支持被浮躁且流於形式的辦學競賽所消耗。
  更大的損失在於,這種審批模式反過來又對學校發展產生干擾和誤導。違背了教育發展規律,影響了教學特色與人才培養,尤其磨平了教育應當註重的差異化。
  《國務院關於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》的及時發佈,使備受詬病的高校重點學科審批畫上句號。然而折騰式審批結束後,高校如何實現自主與理性發展,依舊值得有關方面認真思考。對於牽著扶著走慣了的人,面對突然放手,希望不會出現不知所措,應該堅定決心、穩步前行,最終實現自由奔跑。
  但願我們高校不要耽於“轉型的煩惱”。 放開審批的手,不要怕摔跤。高校應該從自身實際出發,敢闖敢試,敢於從失敗中站起來。放開了審批的手,也不能急於求成。高校應該從此不為社會虛名歪利所動,努力遵循教育規律,靜下心來教書育人,對於學科建設、人才培養、辦學特色、發展前景做切實可行的規劃,並不受干擾地一張藍圖走到底。放開了審批的手,是否真正辦人民滿意的教育,更要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和歷史的評判。  (原標題:學科審批改革 是個良好契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i03biutu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