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本報評論員 張松
  面對教育改革後,高考將採取技能型和學術型兩種模式選才的改變,4月8日,《中國青年報》刊文,探討“技能型”還是“學術型”高考該如何選擇,表達公眾憂慮。
  擯棄單線條的學術型教育模式,拓寬學生自主擇業道路,或有益於泛精英化教育糾偏。這樣的改革,無論是對國家人才戰略的佈局,還是個體命運改變以及家庭投資未來,方向會變得更加明朗。
  泛精英化教育,稀釋了人才的含金量。在“大學生就業難”的現實語境之下,“天之驕子”與出人頭地不再畫上等號,理想與現實的落差,持續挫傷人們舊有的信念。有數據顯示,中職畢業生就業率能達到95%左右,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在70%左右。
  但公眾對於學術型教育的疑慮,能否成為自由選擇的動力,或許還得加個問號。
  受舊的人才評價機制的影響,民眾對中職教育偏見深遠,經驗告訴大家,中職教育往往是一種次優選擇,而民眾也清楚——高就業率代表不了高收入。並且,“天之驕子”的光環,無論是從榮譽還是經濟利益出發,仍具有極大的誘惑力,對有的家長來說,它甚至是一種情結。
  所以,打破公眾疑慮,或許不僅僅是打開了多項選擇的大門,更是要在門後面給大家安放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才行。然而,在現行的教育資源分配下,無論是學術型還是技術型改革,都充滿這種不確定性,不能解決普通公眾對教育投資回報率的憂慮。
  曾幾何時,舉全家之力信賴“知識改變命運”的投資,尚能得到預期的回報。而現在,如果按照既有的教育投資標準來衡量,很多農村家庭,付出相似的代價,換來的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,甚至還有找不到工作的風險。那麼,這樣的投資,如何抵擋買房難、看病貴等社會現實問題,況且,仿佛這樣的教育投資還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齣路,如此孤註一擲,於投資者來說,是否風險過大,更或者說,是否太過殘酷?
  新聞中有教授說:“社會要大力倡導、弘揚正確的擇業觀、就業觀,如今扭曲的社會風氣讓很多家長認不清形勢,認為上二三類大學毫無意義,考不上好大學就一無是處。”不過,這種正確擇業觀、就業觀的形成,還需要更多的頂層設計:加強職業化教育的數量以及質量;降低教育投資成本,提高回報率等等。  (原標題:如何打消“高考雙模式”的選擇疑慮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i03biutu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